众所周知,《兰亭序》有“天下第一行书”之美誉,它出自“书圣”王羲之之手,是其妙手偶得之作。若要论字迹之妍美潇洒,《兰亭序》的确称得上无敌,但是,要论用笔之自然、笔法之丰富,有一件作品公认超过它,被何绍基盛赞“笔法之佳,当在《兰亭》之上”,它就是颜真卿的《争座位帖》。 图片 启功先生曾临摹它数十年,体会其中的篆籀用笔,感慨“随便一个字,够学一辈子了。”《争座位帖》是“颜氏三稿”之一,也是“三稿”之首,米芾称之为颜真卿行草书的集大成者:“世之颜行第一书也。” 图片 相比于《祭侄文稿》《告伯父文稿》,此作“兼有《祭侄》《告伯》两稿之奇,情结不同,书随之异,所以直入神品,足为《兰亭》后劲也。”更关键的是,它打破了东晋以来行草的风气,不再单单求美:“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,其品乃高,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。” 图片 《争座位帖》作为颜真卿忠骨的象征,笔法、气格都无可挑剔,全文总计68行、1193字,字径大小在1至3厘米之间,刻石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,墨迹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在很多网友看来,这幅字如同一幅“丑书”,涂抹修稿比比皆是,但这正说明颜真卿书写时没有过于刻意做作的处理,真实反映了篆籀笔法、“折钗股”“屋漏痕”“锥画沙”的本来面目。 图片 《争座位帖》以中锋行笔为主,起笔多露锋切入,方劲短促,似刀削斧劈,行笔中提按变化剧烈,横画多呈左低右高的斜势,长横中段略细却不失力度。转折处方圆兼济,“书”“事” 等字的折笔外方内圆,既保留了楷书的稳健,又有几分篆隶笔意。收尾厚重饱满,将作者的愤懑情绪融入笔锋运动。 图片 结字欹正相生,单字大小错落,时而取纵势,笔画舒展,时而取横势,紧凑凝练,形成视觉节奏的起伏。疏密对比强烈,中部留白疏朗,四周笔画密集,向外辐射。字与字之间穿插避让,通过笔画的欹侧倾斜形成行气贯通,使整幅作品在跌宕中保持整体协调。 图片 《争座位帖》的墨色变化与情感波动高度契合,书写急促处墨色较淡,偶见飞白,枯笔与浓墨交替出现,这种“浓枯相生”的墨法处理,体现了书写时的不加雕琢、心手合一。苏轼称“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,信手自书,动有姿态”。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